由燕之屋特约播出的中国之声特别策划《先生》,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、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。本期专访“中国干扰素”之父侯云德。

  人物名片

  侯云德,95岁,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,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。他是中国分子病毒学先驱和奠基人之一,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,中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,也是中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总设计师,被誉为“中国干扰素”之父。2009年甲流疫情突发,他带领团队87天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甲流疫苗,开创了人类历史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。

95岁的侯云德95岁的侯云德

  01

  “非典”后痛定思痛

  完善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

  最让侯云德刻骨铭心的记忆,是2003年春天,“非典”疫情仿佛一夜间就进入高发期。公众焦急地等待专家们关于病情的研究结果,作为我国病毒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,侯云德一天接到无数个催问的电话:这到底是个什么病毒?

  尽管这位古稀老人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寻找病原体,但恐慌弥漫得比病毒还快,惨痛的代价如同巨石压得他透不过气。侯云德痛定思痛:当传染病突袭,在与时间赛跑搞清病毒、研发疫苗的同时,还必须要完善防控体系。

  侯云德解释,传染源、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,是流行疾病的三个环节。从中把某一个环节切断,这个病就流行不起来了。“控制传染病就要早期诊断,早期治疗,还要早期隔离。”

  “早期诊断、早期隔离”,现在听来耳熟能详的八个字,最早就是由侯云德提出的。然而,说出这八个字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。防控的前沿战线推到多早?处理隔离的时间多长?每一步都可能关乎上亿人的生命安危,每一个决择都必须基于科学的判断。“隔离管理不是把人关起来,而是在家里不要出去,7天到10天就可以。中国人能够做到,外国人做不到。牺牲个人的自由,保住了大家。”

  02

  海外留学一战成名

  回国致力于最前沿病毒研究

  “传染病”这沉甸甸的三个字,在旁人眼中是洪水猛兽、避之唯恐不及,但大哥的英年早逝,让小小年纪的侯云德有着切肤之痛。1948年,品学兼优的他选择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,成为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病毒学的学生。

侯云德留学苏联时期侯云德留学苏联时期

  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内的病毒学研究几乎是一张白纸,每年数十万的同胞因麻疹、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失去生命。1958年,侯云德前往苏联莫斯科的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进修,没想到在那里,他一战成名。侯云德回忆道:“实验室有小白鼠,有一天突然全部死光了,找不出原因。我把这个原因找到了,是由仙台病毒引起的,后来就控制住这个病毒。”

  侯云德的发现即便是在国际上也属于重大创新成果。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么快就取得开创性的成就,令苏联专家刮目相看。他们破格授予侯云德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,并极力想留住他,但侯云德回国效力的初心从未改变。

侯云德与导师戈尔布诺娃侯云德与导师戈尔布诺娃

  03

  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

  拯救无数家庭

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度超过1亿人,10人中就有1人携带。当时,国际公认治疗肝炎的特效药干扰素完全依靠进口,一个疗程动辄几万元,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。

  侯云德和同事们只能从文献中找线索,边摸索边干,比如找不到非洲爪蟾蜍,就用非洲鲫鱼代替。在各种“因陋就简”中,1982年夏天,侯云德团队成功研制出独创的国家Ⅰ类新药产品——重组α1b型干扰素,比进口药药效更好、副作用更小。

侯云德(左一)与学生做实验侯云德(左一)与学生做实验

  重组α1b型干扰素作为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,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。临床证明,侯云德研制的干扰素对肝炎、毛细胞性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,而价格还不到进口药的十分之一。到2006年,我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下降,减少了3000万病例。数千万家庭被拯救,侯云德就是那个寂寂无名的幕后英雄。侯云德介绍:“现在不仅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,还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。干扰素具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广谱抗病毒、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。”

  04

  与世卫组织“唱反调”

  推动全球首批甲流疫苗在中国上市

  2009年,全球突发甲流疫情,国外死亡上万人。我国紧急成立联防联控机制,80岁高龄的侯云德任专家组组长,“非典”后提出的防控策略派上了用场。不过这个组长可不好当,相当于坐在火山口上,责任重大。一旦判断失误,疫情就有可能蔓延。

侯云德(左一)向来客介绍实验室侯云德(左一)向来客介绍实验室

  在侯云德的科学指导下,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,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。当时,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疫苗,但流感大流行,两针疫苗数量根本供应不上。经过科学论证,侯云德果断拍板:打一针就可以!

  “你打了一针以后,如果得病了,有的烧都不烧,有的烧一点也很快就过去了。实际上打一针是有效的,控制的人降了一倍,后来世界卫生组织都采用这个方法。”他说。侯云德做出这个与世界卫生组织不一样的决定,其实承担着巨大的风险。

  时任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的舒跃龙至今想起都敬佩不已。“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,风险是最低的。但是侯先生却认为甲流病毒是H1N1亚型流感病毒,一定有交叉免疫记忆,所以他坚持接种一剂次就可以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科学家最为宝贵的就是坚持科学性。”

侯云德作学术报告侯云德作学术报告

  在这场甲流阻击战中,我国取得了“8项世界第一”的研究成果,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,病死率不到全球的五分之一。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高度赞赏,并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  05

  鲐背之年坚守“火山口” 

  以守护百姓安康为己任

  侯云德就是这样坚守着疫情的“火山口”,默默守护着中国百姓的安康。他逐渐完善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“集成”防控体系,使得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全面提升,走在了世界前列。此后的中东呼吸综合征、寨卡、H7N9等病毒都没能掀起多大波浪。

  直到2019年年底,新冠病毒突然来袭,所有人的生活因此改变。当时已是90岁高龄的侯云德再度出山,四处奔走,出谋划策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稍稍不慎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。老先生再次冲锋在前。

95岁的侯云德每天在电脑前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学术创作95岁的侯云德每天在电脑前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学术创作

  作为疾控领域的泰斗,侯云德的很多学生如今已是我国传染病防控、病毒学领域的中流砥柱。“侯先生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对科学的敏锐性。30年前他就开始带领我们做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,那时基因治疗才刚刚起步。当时我们研究的AAV病毒载体现在也成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病毒载体。”

侯云德喜欢手抄诗词侯云德喜欢手抄诗词

  侯云德家中,办公桌、茶几上到处都是他手抄的诗。他喜欢李白的洒脱、豪放和乐观主义。读到兴起时,侯云德也会自己作诗,他曾写下:双鬓添白发,我心情切切,愿将此一生,贡献四化业。

  侯先生的书桌上,摆着一本1990年他独自编写的一百多万字学术著作《分子病毒学》,这至今仍是我国病毒学界最为全面系统的经典专著。

  不过,这本书还没有画上句号,95岁的侯云德每天仍要坐在电脑前,亲自修订《分子病毒学》的第二版,把最新的技术都囊括进去。他笑着说,要干到干不动为止。

侯云德独自编写的《分子病毒学》是我国病毒学界最为全面系统的经典专著之一侯云德独自编写的《分子病毒学》是我国病毒学界最为全面系统的经典专著之一

  侯院士是个如李白一般的乐天派,少时的贫困、科研的艰难、做决策时的压力,如今谈起他都一笑而过,在他看来,只要认定的事,努力做都能成功。燕之屋26年专注高品质燕窝,择一行、钻一行,始终致力于“一碗好燕窝,滋润天下人”的美好愿景。截至2023年,燕之屋已连续八年燕窝销售规模全国第一*(*燕之屋在2016-2023年中国境内包装燕窝行业连续八年燕窝销售额全国第一,备注:北京中研世纪咨询有限公司,全国包装燕窝品牌,中国境内2016年-2023年全年终端零售额分别统计;包装燕窝指包装干燕窝、即食燕窝、鲜炖燕窝;于2024年3月28日完成调研),并于2023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(股票代码:01497.HK),用努力和实力成就卓越品牌。

燕之屋香港交易所上市仪式燕之屋香港交易所上市仪式

  由燕之屋特约播出的中国之声特别策划《先生》第五期专访“中国干扰素”之父、疾控领域泰斗侯云德,致敬大师风范学习大师的精神,传递榜样的力量。